Search


最近有很多親子教育的文章一直出現在我的眼前,
提醒身為父母的我們,不該這麼說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最近有很多親子教育的文章一直出現在我的眼前,
提醒身為父母的我們,不該這麼說話,不該那樣行為,
否則會傷害孩子的自尊,毀了孩子的前程,留下一輩子的陰影。

舉例來說,專家建議,當孩子說: “我不要穿衣服!”,你不能強迫,你得回答,“寶貝,穿上衣服,我們就可以出發了!”

專家特別提醒,不要用“你如果不,我就不”的脅迫語句,譬如不少父母常說的:“你如果不聽話,我就不帶你出去玩”、“你如果不把飯吃完,我就不給你吃零食”,” 如果不這麼做,我們就走著瞧”。

關於教養子女的警示標語有如雨後春筍:” 賄賂孩子的結果,會造成品德上的缺陷”,” 尖酸刻薄的話絕不容許存在於兒童的成長過程中”,”千萬記住,不要讓孩子聽到你在互相比較孩子”。

我也聽到較為年長的父母抱怨:
“父母是終身職,不要以為孩子大了一點就不用煩惱,每天起床一打開入口網站,首頁畫面上出現的是暴露的圖片、明星的八卦緋聞、聳動誇張的社會新聞……”
”小朋友在線上查資料,結果電玩遊戲的色情廣告就在旁邊,全都是只穿內衣褲的廣告……”

他們每天焦慮地想著:”我需要更多把關軟體,我需要找老師談談,我需要移除危害。”

我在搜尋引擎上,打下”父母應該……”,其中出現的建議搜尋字串項目依序分別為:
"父母應該要知道,在孩子面前千萬不能說的四句話”,
” 父母應該避免的10大錯誤你中了幾項?”,
” 大腦科學的教養常識, 父母應該把握的幼兒發展關鍵”,
” 預防下一個鄭捷,父母應該這麼做”……

光是這短短四個字,居然產生了一百六十萬個搜尋結果。

這是個資訊超載的時代,各式各樣的建議像工廠罐頭般被大量製成發送,父母變成一隻學不完新把戲的老狗,每日勤記筆記,三省吾身,我不禁懷疑,如果我們樣樣都學起來,變得溫柔體貼善解人意,像機器一樣吐出正確說詞,對孩子來說,真的會比較好嗎?

從某一天開始,我避免聽取太多這樣的專家指南,我刻意放下一些教條,挪出跟孩子玩的時間,就這樣,把時間排出來,堅持跟寶寶玩。

我發現,不滑手機,不看電腦、電視,當我全心全意跟孩子在一起,不否認自己的感受,認真對待寶寶坦率的情感,我便能夠了解他,他也能夠了解我更多,當親子雙方願意在關係中經常來回,彼此理解,很多事情,就有商量和出路。

為人父母學問很深,就像愛迪生發明電燈,只能一次再一次試驗再試驗,我想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,作到好即可。

在此同時,我希望我的孩子,能夠認識媽媽這個人,了解我的個性與為人,其中必然存在的缺點,也是我身為我的一部分,我想寶寶年紀雖小,他還是能夠體會。

親愛的寶寶,謝謝你來到我的身邊,在時間的長流裡,你會慢慢發現『原來我的媽媽是這樣』,我想對你說『我好喜歡跟你在一起』,讓我們一起找到方法,享受共處時光,媽媽也是第一次作媽媽,才疏學淺,凡事不足之處,還請多多指教。

#媽媽寶寶10月份專欄
#彼得說電燈不是愛迪生發明的他只是買專利


Tags:

About author
工作聯絡人: 葉揚的小幫手 [email protected]
作家。職業婦女。台北人。 先生的名字是彼得,目前育有一子叫作羅比。
View all posts